臺中市北屯區同榮段社會住宅

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 臺中市北屯區同榮段社會住宅
全區3D-1200x800
A基地最終版-1200x800
A區街角-L-1200x800
A區街角-R-1200x800
B區街角3D-1200x800
B區街角3D局部-1200x800
C區街角3D局部-1200x800

高層住宅, 社會住宅

臺中市北屯區同榮段社會住宅

歷史與現況

十九世紀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都市化現象,因人口集中衍生的健康及居住問題而有了部分慈善家基於人道主義興建出租的可負擔住宅的出現

將「建築」在社會中原本為神及富人而建造的目的轉換成為提供具「社會救濟」意義的庇護所。舉凡歐洲如荷蘭、法國等及亞洲之韓國及日本都有相當存量之社會住宅提供。

台灣住宅政策常年並未多元而完整的發展,至2015年12 月,政府興辦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僅占全國住宅存量的0.089%。近年在民間團體推動與政府長期溝通下取得對社會住宅的基本共識,預計於2024年達到台灣整體住宅存量的2%,並期待透過社會住宅的座落區位及其公共性社會網絡的連結,達到整體大環境的向上提升。

社會與住宅

居住,最基本的生存及生活需求。而社會住宅,從慈善起始成為現今政府回應社會的良善政策
從「社會」的層面擴張社會住宅的影響,與人的連結共享,是促成鄰里的互助共生;
從「住宅」的本質思考社會住宅的定義,對家的初衷想望,是未來社區的溫暖樣貌。

以法國社宅關鍵詞 ─ 社會連帶,將社會議題、社區文化透過永續營運的方式,將互信與團結轉換成臺灣在地鄰里文化連帶向上發展的可能。政府透過提供平等的機會,從物理性的庇護所,到重建社會認同,從低負擔的機會,作為構築一個家的起始點。

思維與辯證

從社會住宅的初始動機、發展歷程、預期目標的特性,有必要在開始之際,重新思考其三個基本的面向,以作為價值取向之依據:「公有與私有」、「長期與短期」、「價值與價格」。

從開發的角度而言,社會住宅乃是公有而長期的資產,不應以私人不動產開發以短期銷售為導向的業務作為思考的原型,更不應受過往公共工程長期為人所詬病的低造價模式所限制。尤其在設計之初,因其造價限制,於營造及設計上產生「價格」與「價值」之取捨,價值往往被捨棄,而初期看不見的維護成本,在後期往往成為巨大的支出負擔,混居的多樣及安全性、公設空間的品質維持、耗損物件之維修及統一採購上,亦因其行政程序時程常無法及時因應,導致延誤而不利於社會住宅的永續經營。因此社會住宅應以「長期資產」思維,跳脫短期低造價框架,改以生命週期為判斷基礎的「經濟造價」來思考。

設計與執行

在一般建築活動中,價格低、速度快、品質好,一直都是共同的目標,但同時也是衝突性的抉擇,在社會住宅亦是如此。應思考的是如何以「低造價」作為創新的原點,以「專業」及「技術」作為驅動的引擎。

價格低

在建材及維修方面,基於社會住宅之可預測性及規模(量),可以透過統一採購或標準化規格達到成本的降低。

速度快

在人力及時間成本則有賴科技軟體如參數設計parametrics等之輔助達成效率之目標。

品質好

透過BIM的虛擬建造整合多系統建築、結構、水電、裝修及不同階段(設計、請造、施工營建、維修),讓既有的施工衝突點得以事先排除,既提高了速度亦避免了錯誤的重工,在同樣的造價上大大提高了品質。尤其若能發揮digital design 到digital fabrication一線式的整合,於工廠生產工地組裝,亦是營建業升級的開端。

誠然如此,相關法規的配套,如公共工程採購法及其契約等皆是數位經濟前所訂定,也該是全面檢討的時候了。

未來與願景

社會住宅初始於社會救濟,以「住宅」為手段提供弱勢族群一個安心的住所,是一個短期過程,一個向上發展的台階。但若按8年20萬戶(8萬戶興建,12萬戶包租代管)其含土地營建金額的投入,換算市值約8千億,其規模不可謂不大。而建築的本質是長期的資產,因此「社會住宅」除了滿足「住宅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呼應「社會提升」,所以對「社會住宅」應有更創新的想像。

筆者提供以下幾點作參考:

社會融合的平台

台灣老齡化、少子化,若能透過混居,將不同的社會階層、族群及家庭類型,匯整公共政策將社會照護如長照、托兒…提供公共生活場域,社會總體營造活動的導入,想必能共創世代鄰里共榮共享的新厝意象。

都市再造的樞紐

以建築為媒介,設計為手段,並以謙遜的態度,將鄰里與巷道,建築與群眾,自然與生活巧妙連結,在實質環境上提供廣場、鄰里公園等開放空間,成為都市景觀的節點,融入公共藝術,活化都市生活,引領美學教育,文化涵養的提升,促成公民社會的參與基礎。

產業創新的孵化器

透過設計機制、系統及組織,創造社會營建的自生及活化,達到永續經營的可能性。就個體而言,以文創、職訓、配套租金支援成就創業育成的環境。就總體而言,以「知識經濟」為概念,「數位軟體」為工具,串接產業鏈,導入智慧化設施,建立共享資訊平台。智慧化設計、智慧化製造(工業4.0)便可由於「社會住宅」的興建,衍生倍數的效應,而BIM的導入,IOT的運用,成就Smart building,進而建立 BIG DATA,完成 Smart City及美好生活的願景。

結語

晚近,由於地球暖化、極端氣候、溫室效應等問題,人們應重新思考,建築業是否仍繼續沿用以消費為導向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如今租賃共享的「循環經濟」思潮正熱烈且廣泛的在各行各業中被討論及嘗試,社會住宅正躬逢其盛,若能導入「循環經濟」的思惟,甚或可作為新政策的試點。因此,社會住宅不只是建築或政策,更是美學、文化及教育的載體,同時亦是新生活模式的提案。

Date

2020 年 5 月 14 日

Like
向上滑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