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 其他
葳格
葳格小學為台中市第一所座落於市中心的雙語小學,
也是第一所全面施行ESL雙語課程的專業英語教育學校,校地面積近2100坪
對於一所專業教育取向的小學而言,條件並不優渥,面對種種艱鉅的現實條件阻礙,
設計者思索著如何提供最適切與優質的學習環境,最終讓校園以最真誠完善的樣態呈現在眾人面前。
校園空間
‘To go into buildings, endow them with fairy tales....and build in fantasy without regard for technical difficulty.’ --------- Gropius 1919
建築物空間配置與造型引入劇場設計的概念,平面廣場成為表演場,
建築物本體圍繞表演場四周成為多向度的觀眾席,面對中庭的建築立面嵌入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玻璃盒,
塑造出宛如「劇院包廂」般的觀眾席區。
為使開放空間可同時滿足學員活動與教學之用,校區各處大小不一的角落與廣場皆設法藉由階梯設計塑造出具有實質功能的舞台空間,
廣場也因舞台高度、形狀、大小的不同,自然創造出許多表演與活動的可能性。
純白為基調的色彩,刻意壓縮的細條窗依循嚴謹的模矩系統錯落分布在挑高三樓的大牆面上,
自然光源自樓頂近七十米長的線狀採光罩傾洩而下,靜憩的空間性格使風雨走廊具備了「文化藝廊」的條件,
提供校方長期固定展出或短期展示的最佳的場所,也使學童進出校園的動線有了更優質的心情轉換空間。
良好的通風換氣設計,充足均勻的自然光源與多用途的使用空間是激發創造力的設計工作室必備的條件,
設計者引用相同的手法強化了教室空間的自主性,另透過標準模矩系統的運用,
讓所有單元空間在隱藏而穩定的秩序中,各自陳述著屬於自己的表情。
校園建築擁有先天上綠覆率較高的優勢,校園景觀除美化環境外需兼顧教學與活動需求,
本案透過「生態花園」的概念設計,採用台灣原生的樹種及植栽,整合植被、灌木與大小喬木的生態圈位階,
使各植栽群自成一獨立生態系統,賦予校園景觀更深層的教育意義。
建築設計
‘At this point, there will be no boundaries between the crafts, sculpture and painting; all will be one: Architecture.’ -------- Bruno Taut 1918
初走入WTO經濟體的台灣,「與世界接軌」不再只是官方的口號,
葳格小學以專業英語教育與本國教育兼備的訴求出現在中台灣,事實上代表的不只是傳統初等教育的轉型,
而已象徵著長期自外於國際脈動的島國,已無可避免的必須接受現代化過程另一階段更全面性的挑戰,
在此時空背景下,設計者承接此案思索著的問題已遠超過「幾棟校舍設計」的思考模式,
最終選擇透過現代主義手法的實踐,營造出一種立足當下,展望未來的想像與期盼。
本案自結構體的構建開始即徹底實踐以30公分為倍數關係的模矩系統;
一方面透過嚴苛的設計原則實踐一個可被掌握的空間秩序,
另一方面則在營造、設計與各工種之間建立相同的思考模式與運作原則,以避免不可預期的施工誤差發生,
最終讓空間由於規矩的序列組成,呈現出進行曲般的節奏與韻律感,更讓建築本身自然透露出放眼世界的氣度與格局。
環境教育
設計者將圖書館刻意設置於圓形頂樓空間,利用中央天井的手法將自屋頂採光罩灑下的自然光引至三樓入口,
讓所有學員走入象徵知識殿堂的空間中時感受到自然力量的包容與物換星移的不確定性,利用空間陳述一種學習者面對智識應有的謙遜態度。
風雨走廊的細條窗經過計算後分布在挑高三樓的大牆面上,學童行進的過程中可經由不同大小角度的視窗探查相同的事物主體,
透過特殊的視覺經驗,讓學童自然體會事物多樣性的本質,並得以建立開放性的價值觀,面對未來多元變遷的世界。
結語
偉大理想的實踐需要更多的犧牲與付出,
葳格小學的完成代表了許多人廢寢忘食不計代價的投入,這段曾經被視為飛蛾撲火的過程如今已無人能質疑,
業主的支持與營造單位的尊重是設計者最珍視的福氣,僅在此感謝所有參與的同仁與夥伴,
在一片混沌之中,我們又重新看見一絲曙光,猶如漫步於本案建築中所見一般。
座落地點
407台中市西屯區長安路一段35號
2002 年 9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