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遮蔽次入口的照壁隱喻傳統山門的意象,而先收後放的主階梯則是具體而微轉化朝山的路徑。
古代僧人避隱山林、修行參禪、開山鑿窟,造就了許許多多的名山古剎,本設計由於基地及機能的嚴苛挑戰,促使設計者必須非常有效、嚴謹的使用每一空間,而在建築量體中切割出的朝山步道,似乎是現代叢林中雲岡石窟的再現,而斜牆山壁上的六個內龕佛像菱形的玻璃體猶如開鑿出的六顆鑽石,象徵「金剛經」中以金剛—鑽石隱喻佛法智慧如金剛之能斷諸煩惱無明。同時照壁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是轉化傳統寺院照壁的再次呈現,並呼應了本精舍為禪宗道場的內涵,而走過隱喻著六根六塵六識六道輪迴十二因緣之的36階大台階,來到大雄寶殿終於看到如來真面目!暗喻著成佛的歷程與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