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想」到「相」的社會住宅
文:戴育澤/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歷史與現況 十九世紀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都市化現象,因人口集中衍生的健康及居住問題而有了部分慈善家基於人道主義興建出租的可負擔住宅的出現,將「建築」在社會中原本為神及富人而建造的目的轉換成為提供具「社會救濟」意義的庇護所。舉凡歐洲如荷蘭、法國等及亞洲之韓國及日本都有相當存量之社會住宅提供。 台灣住宅政策常年並未多元而完整的發展,至2015年12 月,政府興辦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僅占全國住宅存量的0.089%。近年在民間團體推動與政府長期溝通下取得對社會住宅的基本共識,預計於2024年達到台灣整體住宅存量的2%,並期待透過社會住宅的座落區位及其公共性社會網絡的連結,達到整體大環境的向上提升。 ...